红光旧貌换新颜
--------献给共和国五十年庆典
世俊
50年前的今天,1949年10月1日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站在宏伟的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那天起彻底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4亿5千万劳苦大众翻身,当家做了主人。
虽然我不是与共和国同龄,可我是在红旗下生长、学习、生活,在普通的劳动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追求。我70年代中期迈进达赉湖渔场的大门,从此成为一名渔业工人。
开始在小河口养殖场做临时工,后来由于养殖场冬季生产任务少,需要抽调青壮职工去捕捞分场“打冬网”,我于78年11月20日乘解放汽车一路颠簸来到离扎赉诺尔140华里的红光分场。下车后分场领导把我领到“职工宿舍”,其实就是网房子。网房子是大坯房,又矮又黑,窗户没有现在的气窗子大,20几个人睡在南北对面的大通铺上,晚上睡觉一动,全铺晃悠。网房子中间是取暖用的“火墙子”,有专人烧炉子,特别是晚上烧火掏灰,真可谓“棚壁生灰”了。火墙周围,悬挂着被汗水浸湿的手套和包脚,空气混浊。早晨五点半准时起床就餐,早晚两顿玉米面馒头,大头菜汤,一星期吃上一顿白面馒头算是改善生活了。
上工时每4人一个爬犁,走不多远工长就放场子了,下午三、四点钟就回来了。工资是每天2.3元,加上各种补贴上满班一个月105.00元。我是个打冰眼工,一次我问走杆的老师傅“累不累?”老师傅说:“不累,现在是聚乙烯大套,比过去五六十年代大套轻多了。”他的神态和语调,给我很大触动。五、六十年代我们前辈们艰苦创业,流过多少汗,出过多少力呀。
卫生条件差,一出网房子门就是小便池。没有洗手间,更谈不上洗温水澡了。
通讯不方便,那时候一星期两趟大客车跑通勤。有时刮风下雪就得等下星期了。接封电报比现在邮信不知要晚多少天呢。
文化生活极为落后,那时每月轮放两场电影。天还没黑,家属的小孩就来到“俱乐部”占地方,“俱乐部”地面上放满石块和砖头,摞在一起算是座位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的春风吹进了呼伦湖,给企业带来勃勃生机,红光的面貌焕然一新。由空气混浊的“大通铺”换成砖瓦结构的旅馆式职工宿舍,由两顿玉米面馒头换成每顿白面馒头,由原来的记时工资换成多劳多得的计件工资,由4人一个爬犁换成40拖拉机大棚车。
卫生环境得到改善,室内有洗手间,职工有浴池,院内树成行,路面得到硬化。
通讯设备迅速发展,由过去的对讲机换成全球通的大哥大。
丰富了文化生活,由过去放电影换成电视机,由卫星接收电视节目。
……
改革在深化,红光在发展,透光“红光”,我坚信呼伦湖的明天更加美好。
谱草原新曲 颂民族赞歌
王铎
1999年4月1日中午12点30分,东河分场办公室内正在召开场务工作会议。这时一辆白色“213”型吉普车“嘎”一声停在了分场院内,从车上急匆匆地下来两位蒙族人,直奔办公室,经过双方艰难地蒙汉语交谈,才知是甘珠花镇一辆吉普车在乌尔逊河上破冰落水……,不容详谈,救车紧急,在分场主任于新强的带领下,与会人员全部出动迅速赶赴出事地点。
13点整,打捞人员到达出事地点,现场情况很糟,车子直落水下4米深,还好没有人员伤亡。冰上立即成立打捞小组,于新强任总指挥,并迅速制定了一个打捞方案,大家马上就投入到打捞战斗中。此时的北方春寒料峭,在冰上却依然寒风刺骨,特别是在开化比较早的乌尔逊河上作业,其中的危险是可想而知的,就是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大家依然没有被困难和危险吓倒,决心与大自然展开一场殊死的斗争,一定要把车子打捞上来。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啊,他们无所求,只为了这深深的民族情。他们在乌尔逊河上唱响了民族团结的主旋律。
由于打捞措施和工具不力,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战,到晚上19点仍然没能将车子打捞上来,这时天已经黑了,打捞不得不中止,人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返回场部。
长年奋战在冰雪之上的呼伦湖人,天生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不达目的不罢休。第二天早晨6点,天刚蒙蒙亮,于主任已经带领大家赶赴现场,投入了战斗,这次总结头一天的经验,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并带来绞盘机,增加了一些人员,乌尔逊河上不断传来响彻云霄的呐喊声,一声声就象船工号子一样,为打捞队员加油助威。开始的打捞工作依然很困难,速度缓慢,冰上阵阵寒风,吹去了人们脸上倦意,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打捞工作当中。
时至中午,车子仍然没能露出水面,这时人们已感到一丝疲倦,有人提出要休息一会儿,被断然拒绝,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如果此时松劲,那将前功尽弃。大家心里憋足了一股劲儿,重新振作起来,决心一鼓作气,誓把车子拿上来。
又经过一个小时的奋战,车子终于露出水面,13点15分车子被打捞上来。
近两天的艰苦奋战,打捞工作终于圆满结束,牧民朋友在感激之余,更加敬佩这些常年以冰雪为伴,以鱼虾为邻的捕鱼人,也加深了地企之间的友谊,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谱写出一首民族团结的赞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