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 赉 湖 渔 歌
胡格吉勒图
呼伦湖烟波浩淼,波光粼粼,象一颗晶莹闪亮的明珠,镶嵌在美丽富饶的呼伦贝尔草原上。呼伦湖又称达赉湖。达赉,蒙语意为海。它以其2315平方公里的面积,荣列全国淡水湖第三位,每当进入盛夏或秋初季节,那茫无边际的辽阔湖面,静静地依偎着翠绿的草原。轻风徐徐吹来,掀起了一层层银白色的微波细浪,撩人遐想万千,乐而忘返。
达赉湖的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渔业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以达赉湖、贝尔湖、乌兰泡为主体,外加克鲁伦河、乌尔逊河、达兰鄂罗木河,形成了渔业生产的一个整体。
湖里现有鱼类30种,隶属于6个科。主要有鲤鱼、银鲫、红鳍鮊、狗鱼、鲇鱼……还盛产秀丽白虾等。湖区还有十几万亩芦苇资源,是上好物造纸原料。
达赉湖在我国北方是首屈一指的大泽。沼泽湿地连绵,草原辽阔,食饵丰富,使它成为我国东北部内陆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据初步统计,这里的鸟类可分17目41科241种,占全国鸟类种类总数的1/5。其中:鹤、鸥、天鹅、雁、鸭、鹭居多,堪称珍奇禽类的大博物馆。
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许多少数民族便在这里繁衍生息。达赉湖象一只摇篮,哺育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成长。而他们所报于祖国的是一代接一代地播种着新的文明种子。
掀开历史的篇章,我们不难发现,达赉湖真正回到祖国人民怀抱的年代是抗日战争胜利的1945年。1948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这里正式经营并建立了内蒙古渔业公司;1955年,改名为达赉湖渔场。
从1948年到1956年,仅仅18年时间,渔场建设犹如一个新生儿向幼儿迈进,大有阔步向前的趋势。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动乱毁坏了它。整整十年的灾难,加上灾难后的不景气,几乎使渔业生产一蹶不振。1979年底以前,断断续续九年亏损,总额达359万元。特别是1978年,在全年捕鱼量高达8162吨的情况下,年终还亏损27.9万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宛如一股强劲的东风,吹动了沉睡的达赉湖水面,也吹醒了在这里休养生息的达赉湖的主人们。刚刚上任不久的党委书记候化文和多年来渔场工作的场长包冠海同志,大胆地提出了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生活方式,以改革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从改革中找企业活力的设想。这个设想,在党委一班人和2400多名干部职工的心里活了,沉寂了十余年的渔场从此也活了。
金饭碗怎样用?
人们夸耀达赉湖是一只天然的金饭碗。端起它,怎样用?全场干部职工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不知讨论研究了多少次,调查了解了多少次。大家坚信,结论终究会做出来的——既然是金饭碗,便不同于一般的瓷碗、木碗,它天然合理地是用来聚宝的。
1980年,渔场党委郑重决定,把联产承包责任制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上。再经过群众的反复酝酿,《企业内部财务、经费预算包干试行办法》制定出来,将原来的两级管理,一级核算改为两级管理、两级核算。改革的第一步,就这样大胆地迈了出去。
改革为企业增添了活力。那一年,在“噼噼啪啪”的算盘珠儿响中,财务科传出了好消息:渔场扭亏为盈了,利润95.4万元。亏损,这顶压在渔工们头上的沉重帽子摘掉了,人们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从书记到渔工,个个笑逐颜开。
初战告捷并没有使他们忘乎所以。场党委清醒地认识到,若要彻底见个分晓,非一鼓作气不行。于是——
1982年,职工实行了全浮动计件工资制,干脆把承包责任制全部落实到人头。
1983年、1984年,对承包形式、职工工资、资金和各单位的行政包干经费又作了进一步调整,使承包责任制不断得以完善。
实行承包责任制,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得民心,顺人意。在以后的六年里,渔场扎扎实实地迈出了六大步,年年盈利。1984年,利润突破了百万元大关,达到118万元;1985年,又达到了300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把这六年的利润总额算一下,已超过了700万元!
过去那种原始、落后的捕捞工具,渔工们繁重的体力劳动,已经被今天的半机械化生产所代替:拖拉机代替了马匹和爬犁,绞网机代替了木制绞盘,冰上打眼机代替了人工凿眼。这一切似乎无时无刻不在炫耀着现代文明生产的优越性。达赉湖人能不因此自豪吗?金饭碗聚宝的日子屈指可待了。然而,谁来捧这只金饭碗呢?人,全场二千多名干部职工们,他们是这只金饭碗的主人。在改革中,渔场党委深深懂得,即使拥有最先进、最有效的生产设备,而缺乏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文化科学技术的劳动者去掌握使用,也只不过是一堆废物。为此,他们在不断改革生产工具、发展生产的同时,特别重视对全场职工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如今,全场有35名职工被输送到外地高等院校进修,有80名职工参加广播电视大学和函授大学学习,有210人参加电视初中补习。近几年,场里连续办了4个技术培训班,有328人参加了学习。
为了适应旅游事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1984年,场里从外地请来名师,对部分炊事员进行了短训。并且,他们还派出一些人到哈尔滨等城市学习烹调技术。去年,经盟商业组织的厨师技术职称考试,应试的10人中,有5人获二级厨师职称,有5人获三级厨师职称。1985年,他们又派出2名工作人员到上海、杭州等地学习旅游专业,为期3年。
在吃与养的矛盾面前
人们把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归结成一句口头禅,叫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要知道,吃,是要讲究吃的方式的。光坐着吃,山也要被吃空的。达赉湖渔场总结那些年代的严重教训之后,合理地解决了吃与养的矛盾,在改革过程中,确立了“以渔为主,多种经营”的生产方针。
1980年以前,渔场只有一个加工鱼类的罐头厂,而且小得可怜。可是,近几年情况就大大改观了。他们在继续发展渔业产品加工的同时,又开展了其他多品种加工,发展了养殖业、种植业、商业、饮食服务业、旅游业和煤炭、砂石开采业等。现在,渔场经营的项目就达36项之多。倘若能亲眼目睹一下这些单位丰富多彩的生产项目,那可真能大饱眼福呢!
罐头厂,坐落在扎赉诺尔矿区的南头。6100平方米的高大厂房里,有从国外引进的自动万能封口机等现代设备。冷库的吨位已由原来的100吨扩建成500吨。现在,除生产鱼罐头外,还加工牛、羊、猪肉罐头,水果罐头和油炸虾罐头等。其中:鲜炸银边鱼、鲜炸鲤鱼、咸牛肉、酥炸鲫鱼、茄汁白鱼等五个品种,还分别荣获自治区、国家农牧渔业部颁发的“优质名牌”产品证书呢。这些产品畅销全国,有的还远销到欧亚非等洲的七八个国家和地区。
灵泉野生动物饲养场以养貂为主,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笼养着7000多只黑油油的水貂。这里,多种加工机械比较齐全,是自治区较大的一家养貂场,经济收入每年可达数十万元。象这样的貂场,渔场共有两家。几年来,他们已为国家提供优质貂皮1.5万多张,为兄弟地区输送种貂6000多只。貂皮曾在广交会上评为一级产品,很受外商欢迎。
信息是搞活经济的先导,随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渔场的人越干越聪明了。今年,他们竟然肯出1万元的高价,从黑龙江阿城县买回了一个配制清凉饮料的专利权,又从上海购进一套现代化的制冷设备,利用当地的上等水源,办起了冷饮加工厂。产品取名十分乖巧——“湖滨露”,听起来顺耳,喝起来爽口,已成为满洲里地区老少喜爱、人人称誉的佳品。到了盛夏酷暑,还供不应求呢。
达赉湖饭店,位于达赉湖东北岸小河口处,环境幽静,造型豪华,不论是它的地理位置,还是美味水产品的诱惑力,都在同行业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它是近年来北方地区新开辟的一处引人瞩目的旅游点。每当旅游旺季,国内外旅客如云,应接不暇。
去年,他们又成立了达赉湖开发公司,在扎赉诺尔矿区、满洲里市盖起了服务大楼。近几年,光多种经营的收入就占渔场总收入的45%以上。渔场不断发展新产品,发展第三产业,整个正向多元化、立体化方向发展。
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人
纵观达赉湖的历史,这里的人们会毫不隐瞒地告诉你:旧社会达赉湖人的生活是悲惨的。老一辈的人永远忘不了昔日的艰苦岁月。
解放后,渔工们当家作主人。然而,由于旧的创痕需要平复,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没能尽快改变。回顾那时的捕捞网点,渔工们住的是土坯大网房,南北大炕,跟旧社会的工棚差不多。几十人挤在一条大通铺上睡,夜间用煤油灯照明,室内空气污浊,又脏又臭。老渔工们描绘它是“下等包”,新职工们形容它是“大车店”。
现在,渔工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食宿条件大有改观:职工宿舍旅馆化,用餐食堂化。职工不再为吃喝拉撒操心,一心扑在工作上。
克鲁伦河分场从1984年大兴土木,1985年上半年完工。职工宿舍、餐厅、办公室全部改建成砖木结构、水泥地面、带暖气、自来水的新房子。职工宿舍,中间一条宽敞的走廊,阳面为宿舍,工长每三人一间,工人每四人一间;阴面为卫生间,洗盥室,还有专供工人烤包脚布用的烘干间。职工宿舍配有专人清扫和管理。只见每张单人床铺上,床单雪白,被子叠得方方正正。窗台上,各种各样的盆花争芳斗艳。
新建的食堂敞亮整洁,灶台全部用瓷砖贴面,锅盖、面案、菜案被涮洗得露出木质本色。餐厅布置得更为雅致、考究,四周壁灯辉映,地面拖得干干净净,直径二米多的十多个大饭桌和几十个刚漆过的骨排凳恰到好处地放在那里,其气魄完全可以用来举办大中型宴会。
电灯照明设备及暖气设备,沿湖各分场业已安装完毕。有的还修建了浴池,打了机井,安装自来水。
渔工的劳动是艰苦的,尤其是冬季破冰捕捞,常常是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在冰上作业。凌晨四时许,他们便早早起床了,而这时,食堂里的炊事员们早已为他们准备好了香喷喷的早餐。渔工们每天都可以吃到白面馒头、大炖肉。傍晚,劳累了一天的渔工们浑身沾满了冰雪、泥土和鱼腥味儿,从冰上蹒跚归来。然而,只要他们一脱下工作服,痛痛快快洗上一个热水澡,再到餐厅买上几个小菜,喝上二两,然后躺进热乎乎的被窝里,很快就会进入梦乡,一切疲劳都会抛到九霄云外,那真是悠哉,乐哉!
不要以为渔工们除了梦,便是枯燥的劳动。他们也是人,也需要精神生活的满足。如今,捕捞网点上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了。各个网点都建起了图书室、阅读室,“青年(职工)之家”备有电视机、各种棋类和一些乐器。有的分场还购置了16毫米的电影放映机。在适当的机会里,谁都愿意显露一下自己的特长,他们便组织歌咏晚会、舞会以及智力竞赛和篮、排球比赛,让职工们各显其能,从中寻求生活的乐趣。
为了彻底解除职工们的后顾之忧,1983年,渔场制定了沿湖分场家属迁居市区的规划,在总场部的西边,新建了由一排排砖瓦房组成的渔民新村。新村的新住宅漂亮极了,三室一厨、两室一厨不等。1984年以来,渔工乔迁新居的就有150多户。按规划,再有一两年,沿湖各捕捞点上的家属就可以全部搬到市区内的渔民新村居住了。
是啊,人类在创建社会文明的同时,也在创建自身舒适、优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了美化自己生活的环境,近年来全场共种植各种树木10万余株,建苗圃25亩,育树苗10万多棵,养盆花1000多盆,修建了大型花坛、观赏性养鱼池10个,平整场院25000平方米,修建水泥、砂石路面1.9万平方米。从总场到各分场、各单位,面貌日新月异,前景灿烂似锦。
达赉湖的冬季漫长且寒冷。尽管屋外滴水成冰,屋内却温暖如春。总场场部的各条走廊窗台上,摆满了一盆盆盆景、花卉,香气扑鼻,使人宛若置身于花展大厅。那高大的橡皮树、绿油油的木菊、硕大的龟背竹、含苞待放的月季……象一个个报春的使者向人们宣告:这里春天长驻,绿色永存。
绿,是生命的象征。它是用全场广大干部职工的心血浇灌出来的。这里,水清,草绿,人更美。
1982年春,全国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开始了。达赉湖渔场掀起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他们组织起83个益民小组,729名青年常年活跃在沿湖800里的各生产网点上。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象那天上的繁星,闪烁在人们的心里。
记得那是1985年4月的一天,正是呼伦贝尔草原解冻开化、沼泽地返浆的季节。双山子分场捕捞工人、拖拉机手邢卫英,听说友邻新巴尔虎左旗境内一辆吉普车陷在泥里了。车上还有两位法国客人,是准备到草原牧区参观访问的。他二话没说,开着自己的拖拉机飞快地赶到现场,很麻利地把小车从泥浆里拖了出来。当时,他不但没收一文钱,还给了这辆小车12斤机油,两位外宾感动得连连伸出大拇指道谢,称赞邢卫英的熟练技术和热心助人的美德。这件事很快被传开,成为达赉湖人的美谈。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达赉湖渔场职工们,在用自己的理想、热血和实干来体现着这种精神。
1982年,一个大规模的“振兴中华,热爱边疆”、“我爱家乡达赉湖”的读书演讲活动,在全场上下深入展开。渔场团委精挑细选,组织了由15名优秀青年参加的巡回演讲团到各分场演讲。他们讲共产主义理想,讲达赉湖的今天和明天,吸引了1800多名听众。演讲者的激情,犹如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在那些原来不安心在这里打渔的青年人心中,荡起了一串串涟漪,使他们鼓起了为达赉湖献身的勇气。就连年过花甲的老职工也深受鼓舞,他们说:“年轻人讲得好啊!连自己家乡都不爱的人还能爱祖国吗?”
演讲活动过后不久,一场严峻的考验来临了。
1984年3月,呼伦贝尔草原遭到了近30年来罕见的特大风雪灾害。草原上牧民们最惧怕的白灾降临了。过膝的白雪,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五六级的白毛风。大雪埋了羊群,埋没了蒙古包,阻塞了交通。草原牧民一时陷入困境。在这危急关头,达赉湖渔场党委急牧民所急,积极响应呼伦贝尔盟盟委的号召,迅速组织车辆和物资,投入了抗灾斗争。他们先后共组织64人,出动12辆大卡车、15台拖拉机、5台推土机,在那茫茫的雪地里给新巴尔虎右旗保东、黄花等三个苏木的牧民送去饲草2.1万多公斤,煤28吨,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
在那暴风雪肆虐的日子里,沿湖各分场,哪一家没有接待过前来求援的牧民老乡,哪一户没有为附近的蒙古包送去烧的、吃的和穿的呢?渔场的干部职工坚定表示:有我们吃的,就有牧民老乡吃的;有我们烧的,就有牧民老乡烧的。民族情,手足谊,长期和睦相处,已把他们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了。
白灾安全度过了。灾害带来的骚乱逐渐平息了。然而,这里的老年人却常常触景生情,心绪难平。他们在用亲身的两次截然不同的经历告诫场里的年轻人。他们永远忘不了民国16年11月22日那场惊心动魄的冰裂——“塌达赉”。
那一天,天刚蒙蒙亮,正在湖面上作业的一千多名渔工凿冰眼,下渔网,干得正欢。大约午后3点多钟,正要起网的时候,突然从西北刮起飓风,风力约有十级以上。人们在冰上站不住了,不得不趴在冰上。后来,有经验的渔工发现脚下的冰从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大喊一声:“湖开了,伙计们,快往回跑啊!”人们恍然大悟,蜂涌着向几十里外的湖岸跑去。但为时已晚,待到岸边时,冰面已离开湖岸二三里远了……
在冰上的1000多名渔工,毡疙瘩和脚、皮袄和骨肉都冻在一起了。两天两夜的饥寒交迫,冻死、淹死120多人,冻坏截肢150多人,冻死马100多匹。湖面景象惨不忍睹:冻死的渔工,有的半截身子露出冰面,有的一条胳膊露出冰面,还有的只露出脑袋或一双脚……
记住它吧,这个血染的故事。
如今,世道变了。人们有了自己的领导核心,有了如同铁板一块的团结之心,便产生了无穷的力量——人定胜天。
一切都沿着愈来愈好的方向变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已成为达赉湖的两大支柱。达赉湖饭店,便是这一变化的窗口。
饭店的正厅,连接着一个傍湖而起的八角玻璃餐厅。门楣上端悬挂着著名蒙古族学者萨空了书写的“达赉湖饭店”五个大字,笔力遒劲、浑朴,令人叹服。凭窗望去,湖面平稳如镜,无涯无际,水天相接,不禁心旷神怡。
在接待室,在餐桌旁,身着墨绿、玫瑰红等各色纱质百褶裙、花边白色长袖衫的女服务员们在“欢迎”、“您好”、“请”的热情招呼声中,彬彬有礼地为每一位游客服务着。人们面对他们端庄的仪表、落落大方的神韵无不衷心喝彩,从中感受到生活带来的欢愉。
达赉湖的自然风貌,让人们大饱眼福;达赉湖饭店,又可让人们大饱口福。“凉拌生鱼丝”、“鲤鱼跳龙门”、“雪里白虾”等,是饭店独家经营的“全鱼宴”。还有各式各样的名菜,外加“湖滨露”佐餐,品着,尝着,酒未下肚,心早已微醉了。
现代文明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闯入了这个曾经一度闭塞的角落。在晚间,饭店还为您举办舞会。这里的年轻人,什么华尔兹,什么探戈,还跳得满不错呢!并且,常常是一场乐曲终了,他们的业余歌手还要为您即兴演唱一首《我爱家乡达赉湖》呢。
达赉湖渔场的干部职工们是好样的!党和人民对他们作出的卓著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1985年金秋,一面镶有“文明单位”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的红色大理石匾,高悬在渔场场部的大门上方。匾的下方落款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让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两大支柱,永远支撑着这面大旗,在达赉湖的上空飘扬吧!愿它们象盛开的一朵并蒂莲,给达赉湖带来永恒的春意,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香飘四溢,一年比一年更美好。
原载《美的旋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
呼伦湖水育“新人”
徐占江 徐占信
在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里,完好地保存着在满洲里市扎赉诺尔矿区出土的古人类--“扎赉诺尔人”头骨化石第一号、第二号、第三号标本。
“扎赉诺尔”作为满洲里市的一个县级矿区名称或作为扎赉诺尔矿务局的局名在国内知晓的人并不十分多,然而在国际上,“扎赉诺尔”却名气很大。这是因为从1927年开始,许多中外考古学家,如苏联人巴娄夫斯基、帕尔特列耶夫、多尔玛秋夫,法国人德日进、桑志华先生到过这里进行考古发掘。1933年,扎矿的副矿长顾振全于煤矿南坑获人头骨一件(后称为第一号人头骨)。经伪满洲国长春中央博物馆的日本人远藤隆次研究,于1939年4月定名为“扎赉诺尔原人”。鉴定为壮年女性,并认为是旧石器时代末期至中石器时代初期的人类化石。1943年9月,日本人嘉纳金山郎在扎矿第三采煤所获第二号男性头骨。1944年9月1日,中国考古专家裴文中和日本人远藤隆次在扎矿第三采煤所小丘旁获第三号男性头骨。解放后,国家各科研和文博单位的考古工作者及大专院校的师生们多次来扎赉诺尔发掘。至1982年7月,在扎矿煤层上部地层中先后获16个人头骨化石。这是内蒙古出土最多的扎赉诺尔古人类头骨化石。
在人头骨化石出土的同层位中,还出土有人工制做的石核、石片、石斧、石叶、圆头刮削器、骨鱼镖、骨锥、骨刀柄及大量的古生物化石。据露天矿区地面以下8~10米之间出土的木质标本经碳十四年代测定为距今11460±302年,确认了在这个层位的上层出土的“扎赉诺尔人”头骨化石及人工制品、动物化石年代距今为一万年左右。这些化石证明,在一万多年以前,达赉湖地区曾是扎赉诺尔人生活和栖息的故乡,是中华民族古老人类的摇篮之一。
古人类学告诉我们:最初的人类是猿人,然后是猿人进化成古人。猿人和古人都处在社会发展的原始人群阶段,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的初期和中期。古人再进化,便成了新人。人类在新人阶段已进入了母系氏族公社社会,相当于考古学上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学证明:从扎赉诺尔人头骨化石共同的骨骼特征来看,眉弓粗壮,颧骨突出,门齿呈铲状,内侧呈弧形。他们同北京猿人、山顶洞人同属蒙古人种,在人类发展史上已处于新人阶段。所谓新人,就是在人体构造上虽然还带有一定的原始性,但已和现代人基本相似。
“扎赉诺尔”,是“达赉诺尔”(达赉湖)的音转,所谓“扎赉诺尔人”就是“达赉湖人”。呼伦湖以其丰饶的特产哺育着新人--“扎赉诺尔人”成长。扎赉诺尔人是蘑菇山上狩猎者的后人,大约晚于前者2万年左右。因而他们也就进步多了。他们在呼伦湖畔过着渔猎的生活。他们精心地选择石料制造石器,并用质地坚硬的玛瑙、燧石、石英等上好石料,采取打制和压制的办法,加工成各种细小的工具,如刮削器、石箭头、锋利的石片等。他们还会用磨制法加工骨器,选择细长坚硬的兽骨磨成长长的圆锥形,用来当锥子缝制衣服和帐篷。
劳动练灵了他们粗笨的双手,也逐渐驱散了头脑中的愚昧。扎赉诺尔人对美的追求已远远超出掩体遮羞的范围。扎赉诺尔人第二号头骨化石的形状非常奇特,他有着平而斜长的前额,圆而尖的后脑勺朝后上方耸立着,既象哈密瓜也象橄榄球。经考古学家研究,认定这是一种人工变形。原来,一万多年以前,扎赉诺尔人已有了缠头的风俗。即当小孩不大的时候,就用一条长长的皮带子将额部缠紧,再用细绳子将头部扎实。这样,出生几个月的婴儿,头颅就开始变形,成为美的象征。如今,第二号人头骨化石已被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复原成石膏塑像,看看这个40多岁的男子汉那扁平的颜面、粗壮的眉弓、不十分隆起的鼻梁和较大的下颌,可以想象得到他那强悍的体魄及同大自然搏斗的力量。而在扎赉诺尔矿区出土的那些琳琅满目的玛瑙、碧玉、石髓等制成的精美装饰品,曾把扎赉诺尔人的姑娘们打扮得何等婀娜多姿,反映出他们对美的追求是多么强烈。
----摘自《边城满洲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