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解说词
春到鸟国达赉湖
李墨田
四月,我随考察队踏进达赉湖自然保护区,在采访中体味到这个被誉为鸟类王国的悄然而来的春意。
正当江南春闹极盛之时,而北国的达赉湖却仍笼罩在寒风料峭之中,只有报春的候鸟仆仆万里归来,把爱撒向这片刚刚苏醒的大地。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这一千古名句形容达赉湖日出,是恰到好处的。
达赉湖地处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西部,地理名字叫呼伦湖,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达赉是蒙古语“大海”的意思。这个洋洋2300多平方公里的北方大泽,以她大海般的胸怀接纳了纵横如织的河溪泡沼,又以她母亲似的温情,养育了多彩多姿的珍稀鸟类,为世人所瞩目。国内外鸟类学家说它是世界少有的鸟类资源宝库,是活的鸟类博物馆,还赞誉它是鸟类天然的王国。
在浩浩6000多平方公里的自然保护区里,有广阔的湿地,有浩荡的芦苇,更有丰富的食料,这对干旱的蒙古高原来说,的确像一块硕大的磁石,吸引着以水草为生的鸟类。众多的禽鸟以这里为迁徙通道,春来秋往,繁衍生息,度过一年最恬静地时光。在我们的考察纪录上标明,达赉湖区有鸟类17目41科191种,种属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主要有鹤、鸥、天鹅、雁、鸭、鹭、鹰、燕、雀等,仅鹤类就有5种,占世界鹤种的百分之三十五,占全国的百分之五十五。自然保护区还有珍稀鸟类19种,堪称世间少见。在考察中,我们有幸拍到一群西伯利亚鹤,总数11只,它们那翩然的舞姿和高昂的长鸣,为达赉湖区增添了无尽的光彩。
生息在保护区的鸟类,是十分幸运的。自古以来,这里就幽静僻远,人迹罕至,直到近年也很少工业污染,保留着原始的生态。更值得称道的是,当地牧民历来把鸟类当做朋友,从不加以惊扰,人和鸟保持着天然的和谐,这对常处于惊乡之恐的鸟类来说,实在是难得的乐土。
春是多彩的,更是多情的。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爱情,是鸟类的习性。白天鹅在湖水中成双,在蓝天中比翼,形影相随,从不孤行;多情的灰鹤翩翩起舞,用婀娜的舞姿向异性求爱;而娇小的百灵和矫健的大雁,却另有追求,正如一首草原民歌所表达的那样:“百灵鸟双双飞,是为了爱情来唱歌。大雁降落在草原,是为了追求欢乐……。”是啊!草原是鸟类的乐土,鸟类也把春天带给草原。做为草原的主人,我们的鸟类朋友,会拥有永驻而自由快乐的春天。
注:《春到鸟国达赉湖》于1992年在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播出,曾获内蒙古电视社教节目二等奖。
北国渔歌
李墨田
观众朋友,您领略过呼伦湖冰上捕鱼那沸人心的场面吗?早春二月,呼伦湖依然冰坚如甲,雪若素袍,虽然没有春和景明,渔帆点点的江南渔乡气韵,却独具粗犷的浪漫的北国情采。
呼伦湖俗称达赉湖,蒙古语意为“海湖”,方圆八百里,面积二千三百多平方公里,年产淡水鱼一千六百多万斤,是我国东北部最大的湖泊。就其面积和产量而言,在全国淡水湖中也是屈指可数的。
北国的高寒为呼伦湖塑造了壮丽的风光,冰如翡翠,雪若银花,青白相间,坦荡无垠。湖面冰层浩大,因而涨缩激烈,开裂时形成围圈的清沟,撞击后又隆起了逶迤的长岭,千姿百态,造型在似与不似之间,足可以令人腾起想象的羽翼。
呼伦湖地处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西北部,这里年平均气温在零下二度,结冰期长达七个月,冬季鱼产量占全年产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冰上捕鱼,与其说是捕鱼,不如说是一项浩繁的“工程”。首先“设计师”要定出方位,绘制“蓝图”,就是说要判断出鱼群的所在,并确定布网的去处。在一般情况下,封冰前水势平稳的上风头,是鱼儿集聚的水域。水下布网可谓第一期工程,主要工序是穿凿冰眼,然后引杆拉网。冰眼间距三十米,引杆需长三十二米,犹如一根巨针在水下沿冰眼的方向拨行。引杆后面连着引纲,牵动着两片大拉网,总长七百二十多米,大拉网形成的扇面,徐徐推进,一般情况一网要运行十华里;第二期工程可称之为“出网”。出网口成梯形,面积在十平方米以上。当大拉网被徐徐地拉出冰面时,留在后面的兜网里便盛满活蹦乱跳的鲜鱼。呼伦湖饵料丰富,没有工业污染,是北方淡水鱼类天然优厚的繁殖场。湖中盛产鲤鱼、鲫鱼、狗鱼、白鲢等二十多种淡水鱼。捕渔史六十多年,1948年至1981年总产量达20多万吨。近年来,已确定为呼伦贝尔盟重要渔业基地,实行了以人工养殖、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科学管理法,捕捞量控制在六千吨左右,并保持经济效益的稳定。
在出网口的两侧,挖有两个冰洞,当大批的鱼儿被捞出水面以后,工人们便把不足二十四公分的鲤鱼和鲫鱼幼鱼放还湖中,以保持主要鱼种的比例。
出网时沸腾着丰收的景象。一网出来少则三、五吨,多到二三十吨。这些被抛在冰面上的鱼儿,先是惶乱地蹦跳,渐渐地裹上一层雪,闭上冻僵的嘴巴。面对这粗犷的捕鱼场面,观众同志一定会有许多诗情感发吧!记者和大家一样,不妨吟上几句:
万顷呼伦一镜开,凤飞龙舞任铺排。
穿冰点点围鱼去,潜网恢恢收陈来。
金盔红鲤蹦出水,银甲白鲢跳入怀。
收获不知天色晚,夕阳换得月徘徊。
每当夕阳落湖的时刻,渔场二线职工早已准备了丰盛的晚餐。
色美味鲜的秀丽白虾,生鱼老醋拌黄瓜,还有湖水清纯活鲫鱼,是呼伦湖工人的家常菜。倘若客人们来到湖边尝鲜,那情景真是别有一番风味留心头呢。
观众朋友:在国庆佳节除夕之夜,当你坐在电视屏幕前,与家人团聚以鱼为肴的时候,看到记者在风雪呼伦湖上拍摄的这组短短的镜头,我相信你一定会想得许多许多。
北国大泽呼伦湖
李墨田
1961年夏,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来到呼伦湖,面对湖区升平景象即兴赋诗:
丘原青末了,又到绿波前。
湖阔三江水,鱼肥百草泉。
白鸥翔紫塞,碧浪映霞天,
回望满洲里,边疆最北边。
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我曾多次来到内蒙古东北部的呼伦湖,寻找人与自然的奥秘,体味这北国大泽的无穷意蕴。伫立在呼伦湖畔,望喷薄日出,听涛声起伏,仿佛来到海滨接受大海的洗礼,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感受,当地人称它为“达赉湖”。“达赉”是蒙古语海的意思。的确,这个面积为2300多平方公里的我国北方第一大泽,有着大海般的胸怀,大海一样的风采。
呼伦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与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相比,虽无南国妩媚多姿的风韵,却独有恢宏博大,天然质朴的美,令游人赞叹不已,称它为“北国碧玉”、“绿色净土”。
呼伦湖位于绿荫坦荡的呼伦贝尔草原的中西部,远离喧闹的都市,没有任何工业污染,保留着大自然原始的风貌,正在开发中的绿色食品和旅游资源,将使它走出草原,一览天下。
作为北方多民族成长的摇篮,它的名字在历史上有过几次变更。《魏书》叫它“大泽”,《唐书》叫它“巨轮泊”,《蒙古秘史》叫它“阔连海子”,《元史》叫它“虎图泽”,直到近代才被叫作“呼伦湖”。读这些名字,仿佛读一部史书,一部用跶跶马蹄和滔滔浪花书写出的北方游牧民族的史诗,让我们震撼。站在这“成吉思汗拴马桩”前,我们仿佛回到金戈铁马的当年,说不定我们脚下这方土地,就曾留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战马的蹄迹。
一位历史学家告诉我们:
(历史学家 副研究员 米文平)
达赉湖是现代化话。最初见于文献记载叫“大泽”。在《魏书》上有过一段记载:拓跋鲜卑南迁的时候,就是推寅当酋长的时候,南迁大泽。“大泽方千余里,决土昏瞑沮洳。”这意思是,方三千余里的大泽,在这一带没有第二个。早在三十年代即1939年扎赉诺尔露天矿发现了原始人头骨,确定为“扎赉诺尔人”。在露天矿我们还连续发现了一批从一万年到三万年时期的动物,有猛犸象、披毛犀。猛犸象属于松花江猛犸象,它的身高4米多,身长9米多,是全国目前为止发现最大的一具猛犸象化石。另外,鲜卑人南迁大泽还有考古根据,这是在扎赉诺尔煤矿附近,我们发现了一批东汉初期的三百多座墓群。最初在这里居住的民族,见于文献记载的是鲜卑即拓跋鲜卑,后来是蒙古。蒙古族成吉思汗从鄂嫩河、肯特山一带来到这里,统一了呼伦湖周围的几个部落,统一了以札木合为首的这些部落以后,形成了蒙古民族,从而成吉思汗的队伍壮大起来,开始南下中原,西进欧亚振撼世界的事业。
历史是现实的源泉,现实是历史的演进,尽管当今科技产品已进入湖畔寻常百姓家,但这古老的蒙古包仍旧做为游牧经济的守望者,沐浴着时代的风雨。录音机、电视机与蒙古包同居,古风与新观念同在,是湖畔牧人之家的特色。
在呼伦湖西岸,我们采访了一户牧民。那么,就请随我们的摄像机去看看他们在做些什么!
草原上又一个幸福的新家庭就要诞生了。这隆顶上缀着吉祥彩带的蒙古包便是新婚夫妇的洞房;不多的家俱,件件小巧玲珑,装上勒勒车就能走遍草原;试衣的年轻人,无疑是新婚的男主角,在他那略带羞涩的神情中,流露着几分憨诚和激动;最惬意的要数这位中年妇女,她竟然从蒙古包中拎来了录音机,把蒙古民族那粗犷的旋律撒向无垠的草原和蓝天。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以天地为屋的人们,有着天地般的胸怀。在呼伦湖畔,有过许多感天动地的故事。
与南国姊妹湖相比,呼伦湖是最具个性的。风平浪静之时,俨然一位温情脉脉的少妇;而当严寒或狂风骤起时,却又像是粗鲁的莽汉。
1971年10月在湖面还未封冰前,一场九级大风掀翻了一艘鱼船,夺去4条生命,只有轮机手张大会被牧民巴拉根苏荣父女救起。从此,张大会认老人为父,情同一家。尽管巴拉根苏荣已经过世,但张大会一直念念不忘。仲秋佳节之际,又和老伴儿来到宝格都乌拉苏木探望义母。想起当年的事,他不禁声泪俱下……
(接现场,张大会简述往事,另加母女蒙古语对话)
咱们这是二十几年了,今天我们又团聚在一起。想起往事,我心里难过。要不是爸爸早都没有我了。爸爸去世那么多年了,我心里一直伤心。好在妈妈身体还挺好,为老太太的健康,让我们干一杯……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催人泪下;这是一个平凡的故事,却蕴藉着永恒的主题。镜头前的这个家庭,尽管民族不同,姓氏不同,语言也不同,但他们的心灵都是相通的,他们的信念更是共同的。正是因为有了这共同的信念,才表现出呼伦湖人所特有的情愫。
水,是生命的乳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呼伦湖坦荡她母亲般的胸怀,养育了北方少数民族,又以丰饶的水产资源,吸引着以渔业为生的南来的渔工。南北交融,塑造了呼伦湖独特的渔牧地域文化。
远在本世纪初,沿海和中原一带的渔民就已涉足呼伦湖,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呼伦湖,又以磁石般的引力,使他们留驻下来,成为这里第一代渔民,直到1948年呼伦湖收归国有建立达赉湖渔场。
近半个世纪以来,尽管达赉湖渔场已形成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的生产规模,但还是从河北省引进了箔网生产技术,以取代过去的明水马拉大网的浩繁的劳动。
箔网,被人们叫做迷魂阵。它以无数根木杆支架,把网伸展开去。在这几千米长的鱼网两侧,连接着大小不一、网眼不等的上百个环网,环网之外又牵挂着一圈圈囊网,这里是入网之鱼的最后归宿。湖中遨游之鱼,只要进了大网,就像走进了迷魂阵,越往前游,越逃脱不了,钻来钻去,直钻入最里面的囊网。不过囊网的网眼大,不足24公分的鲤鱼和不足15公分的鲫鱼都要放生,留下的是成鱼。
布置箔网,有着一套繁杂的工序。而一旦安扎完毕,那就成了真正的“探囊取物”、“坐收渔利了。”
我们在湖边寻觅着中原文化的影子,遇到几位晒虾的老渔工,从他们的言谈中,他们来自沿海,在呼伦湖已居住了几十年(接对话 长40″)
湖滨的傍晚,是富有诗意的。
喧闹了一天的湖潮,此时已平静下来,似乎进入梦乡。而收工的渔人,却另有乐趣,开始了他们特有的夜生活。
和渔工攀谈,另有一番情致。在乌都鲁分场,我们谈得很投机。
(接现场谈话 长1″)
记者:乌都鲁是什么意思?
场长:乌都鲁是个沙尖子的意思。
记者:你们每年从什么时候开始打鱼?
场长:夏季捕鱼每年8月1日,从4月1日到8月1日是禁渔期,8月1日是正式生产期,大约到10月15日左右,这是一个生产季节。
记者:这个季节能生产多少鱼?
场长:估计能生产100吨。由于限量捕捞,再一个为保护资源,网目逐渐加大,幼鱼逃亡比例也比过去高了,产量相应也就减少了。
记者:你们用的网叫什么名字?
渔民:山东叫箔网,黑龙江这边叫迷魂阵。鱼顺着网走,走来走去越走圈越小,走到死葫芦头上去。我们拿鱼呢,就在那个布袋里。
记者:听你的口音,不象当地人?
渔民:山东的。
记者:山东哪的?
渔民:山东东平的,就在水泊梁山那个湖里的人。
记者:那你们一定是梁山英雄好汉的后人了。
渔民:说是说,也没人查过……
达赉湖渔场的老渔工,尽管有的还操着浓重的乡音,他们和几代渔工创造出的却是属于呼伦湖的渔文化,形成了只属于呼伦湖人的性格。冰上捕鱼,便是集中的表现。
呼伦湖,地处东经117º41′,北纬48º30′~49º20′。纬度高,气温低,结冰期长达180天,最低温度可达-30~-40℃。而呼伦湖近万吨的渔业年产量,却有百分之八十出自打冬网。在四尺冰下,捕捞六、七千吨鱼,这在局外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下网时,渔工们首先选好鱼群相对集中的水域,然后,按135º角各钻出10个冰眼。每个冰眼的间距30米,分别导入引杆。引杆牵动着两翼大网,徐徐进入冰下,到 300米处时,再转为平引向前推进。网的运行,由网纲牵动,网纲靠引杆导向,引杆又用走杆叉子拨进,直到运行5公里,才折向三角形的出网口。各道工序环环相扣,程序严谨,工程浩大。这无疑是渔工们的一大发明。而这亿万尾各色鲜鱼,便是这发明创造的结晶。
呼伦湖的渔工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劳动,创造了冬网文化,冰雪严寒又铸造了他们火一样的情感。他们属于大自然,大自然属于他们。
当地蒙古族牧民有句谚语:水中有多少鱼,岸上就有多少马。说的是鱼为马魂,鱼也像马一样有它生存的价值。
古老的呼伦湖区,有着富庶的过去。
呼伦湖区水系十分发达,境内有河80多条,仅呼伦湖就蓄水138亿多立方米。清澈的克鲁伦河,从成吉思汗诞生地肯特山流来,注入呼伦湖。弯弯的乌尔逊河,把呼伦湖姊妹湖——贝尔湖和乌兰泡连在一起。而吞吐性河流达兰鄂罗木河,又接通了黑龙江南源的海拉尔河,这水活饵富的三湖、三河水系,为鱼类提供了天然优越的繁衍生息条件。每年春暖冰消的时节,鱼儿便经由乌尔逊河涌到芦草丛生的乌兰泡中,交尾产卵,繁衍后代。一时间,搅得船不可行进,马不到河近饮,而到了初秋七月,它们又前涌后促,浩浩荡荡,衔尾而返。乌兰岗下,拦鱼栅前,这群鱼飞跃的场面,是这一景观的真实纪录。叶剑英元帅曾临此湖观此景而赋诗曰:
鲤跳龙门事已陈,乌兰湖畔一番新。
鲤鱼跃跃争先进,头破鳞伤竟不停。
叶帅的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呼伦湖这一奇观,更深刻地揭示了生物世界的哲学——为了生存,尽管千难万险、头破鳞伤,也要走自己的路!
我们曾经有过“竭泽而渔”的悲剧,人是这悲剧的作者,也是悲剧的主角。
乌兰岗下这个鱼栅栏,是为捕鱼而设置的。只要开上几个小口,不消几分钟,便可捕捞上万斤鱼。
前些年,已经觉悟了的渔工们终于明白了一个浅显而深奥的道理——自然规律、自然法则也是不可随意违抗的。于是他们拆除了这阻挡鱼儿必须回游的栏鱼栅,使鱼儿又可以遵循其自然规律而休、养、生、息了。
近些年,渔场又做出了系列规定。诸如:在鱼类繁殖期全部扣网;三河水系长年禁止捕鱼;在捕鱼区捕鱼,限定产量,不足尺寸的鱼放生等。并严厉打击私捕滥捞,使过去一度毁灭性捕捞的现象得到了控制,还长年坚持水质监测,并引进新品种,丰富鱼群结构,向湖中投放了大量大规格鱼种。1958年放养的长江白鲢,现已长成七八十斤重。
在拍这部片子时,我们来到达赉湖渔场的罐头厂,了解到有三种产品被“国家绿色食品开发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使这个拥有8个名优产品、一枚国家银奖的老场,迈进了一个新的领域;又拍摄渔场的饮料厂了解到,含锶天然矿泉水,通过了国家鉴定,将大批量投入国内外市场;还听说达赉湖渔场刚刚转制成为内蒙古第一家国有独资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薛绍良踌躇满志,向我们透露了他的作法和设想。
(接薛绍良现场,插卸鱼镜头)
达赉湖总面积是2339平方公里,蓄水量138亿立方米,根据它的面积和蓄水量,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达赉湖和其他湖泊有着不同的特点。达赉湖始终是国有化管理、计划管理和科学管理。国有化管理能保证国家政策法规的严肃性和连续性;计划管理可以根据它的实际储存量确定生产量;科学管理就是我们能够合理开发、合理利用。三条主要河流保持全年禁渔。达赉湖区内生产保持4个月禁渔期,这就为今后的永续利用打下了好的基础,达赉湖1992年被国务院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达赉湖今后的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会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呼伦湖是富有的,又是多彩的。
在它缤纷的花束中,鸟类是其中的一束。
前年仲春,我们随考察队拍摄鸟类资源,感悟到呼伦湖那春的气息。
四、五月间,南国正是暮春夏初天气,而北国的呼伦湖区,却仍在寒风料峭之中,只有报春的侯鸟,风尘仆仆,万里迢迢地来唤醒这沉睡的大地。
呼伦湖区,浩浩6000多平方公里,有淼淼的湿地,荡荡的芦草。这对于干旱的蒙古高原来说,无疑像块硕大无比的磁石,吸引着众多的鸟类。我们的考察纪录标明,这里有鸟类17目41科191种。占全国鸟类种属的五分之一。其中鹤类占世界的百分之三十五。国内外绿色专家称呼伦湖区是全球少有的鸟类资源宝库和活的鸟类博物馆。
在考察中,我们有幸拍摄到11只西伯利亚白鹤,似乎有一种置身一个祥和的家庭之感。
生息在呼伦湖区的鸟族,是分外幸运的。自古以来,这里就很少人为敌害。当地牧民更把鸟视为朋友。对大雁尤为珍爱。每当大雁南飞或归来时,老人们还弥撒食物,表示祝福。这位年近九旬的老额吉,像似在遥祝远征的亲人。她“送往迎来几多回,只有多情雁才能知晓”。年轻人则用另一种方式祭湖。因为在牧人的心目中,呼伦湖是母亲湖,鱼、雁则是传情的信使。
呼伦湖畔,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很古很古的时候,草原上有一对情侣,男的叫呼伦,女的叫贝尔,他们携手战败了危害草原的风妖沙魔,之后,双双化做湖泊,用甘甜的乳浆滋哺无垠的草原,他们结亲时走过的马道,又化做乌尔逊河连系着呼伦和贝尔两个湖泊,而天上的雁和湖中的鱼每年都往来一次,传达呼伦和贝尔的情意,也是由于这个传说,才有了今天呼伦贝尔草原这个名字。
这一古老的传说,表达了游牧民族朴素的绿色意识,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达赉湖》诗作,恰恰是这升平景象的写照,我想这该是我们观照呼伦湖的真谛吧。
呼伦湖是一部书,它书写了湖区人与自然的历史和现实。人是这巨著的读者,也是作者。我们相信,新一代呼伦湖人会用新的观念,新的手法,写出呼伦湖这一大泽的续篇。
呼伦湖小河口
郭文发
小河口,顾名思义是入呼伦湖最小的一处河口。呼伦湖上有三个入湖口,一条是由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山发源的克鲁伦河,经由新巴尔虎右旗由呼伦湖西南流入呼伦湖,另一条是乌尔逊河由贝尔湖流入呼伦湖,最后一条是达兰鄂罗木河由东北方向流入呼伦湖。这条河的入湖口处仅有80余米,是最小的一个,故被称为小河口。此处离扎赉诺尔矿区最近,1983年被开发为旅游景点。
小河口不是因为它的小而出名,也不是人们贪图路途近捷而去那里观光旅游。是因为它周围美丽的自然风光让游人所迷恋,更是因为在这里有古老而又光辉的扎赉诺尔文化的积淀而被世人所瞩目。尤其是近20年来国内外的名人墨客对它挥毫书诗的赞美使小河口这个鸟的王国、游人的乐园而闻名遐尔。
站在小河口的岸边远眺,您会看到山的深沉、水的秀丽、呼伦湖的辽阔。
“呼伦”是由蒙古语“哈利固”音转而来,意为“水獭”。在呼伦湖东南250公里处,还有一个中蒙界湖--贝尔湖。呼伦贝尔由此而得名。呼伦湖北齐称大泽,唐称俱伦泊,元称阔连海子,明称玄冥湖,清朝称库楞湖,游牧在湖边的蒙古人称它为“达赉诺尔”,意为“海一样的湖”。从此“达赉湖”这个蒙汉语相融的名称便成为了“呼伦湖”的别名。
据史载:呼伦湖已有一亿多年的沧桑变化。为我国第五大湖,堪称“北方第一湖”。南北长93公里,东西最大宽度41公里,周长447公里。湖水面积为2339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7米,最大深度为8米左右。由于呼伦湖水肥草美,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扎赉诺尔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是他们生存的故乡;这里又是北方游猎、游牧民族崛起的摇篮。鲜卑族、蒙古族就是在这里养精蓄锐之后,入鼎中原的。鲜卑族建立了北魏王朝,蒙古族进京建立了元朝。
呼伦湖是一个没受任何污染的绿色湖泊,所以湖中有6个科30种的鱼虾和18目50科294种珍奇鸟类(占全国鸟类的1/5)。
呼伦湖还有它十分秀丽的自然风景区。最为著名的有“鸟的王国--乌兰泡”、“乌兰岗鲤鱼跃龙门”、“乌兰布冷玛瑙滩”、“成吉思汗拴马桩”、“象鼻山”、“老虎嘴”等。
特殊的自然历史条件,孕育了呼伦贝尔高平原上这一著名的内陆湖泊和河流湿地生态系统,被列为亚洲重要湿地名录。经中、蒙、俄三国政府批准,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蒙古国达乌尔自然保护区、俄罗斯联邦达乌尔斯克自然保护区共同组成CMR达乌尔自然保护区。达赉湖自然保护区与美国俄勒冈州玛洛尔国家野生动物庇护地结为姐妹自然保护区。
2002年1月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达赉湖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上。达赉湖秀美的自然风光又浓缩在小河口这片土地上,达赉湖文化在这里闪光。
在这里您将看到,沙滩浴场的多情、垂钓园里的神秘、水上餐厅的幽静、蒙古包前篝火的烈焰。天然与人工,古老与现代融为一体,珠联璧合,似一幅精美的北方第一湖的民俗风景画。是您迷醉的世界。来到这里,一切尘世的喧嚣,市井的嘈杂,俗界的纷扰,都被围绕湖滨的达兰鄂罗木河隔在了桃花溪外。这里只有水声、鸟鸣和“梅花开席上,松鼠卧盘中。鲤鱼呈三献,戏珠舞二龙。独怜清炖美,鲜嫩醉秋风”的达赉湖全鱼宴的美味佳肴,会使您沉浸在如痴如醉的忘情之中,纵使您今后浪迹天涯海角也难忘小河口一游。
小河口的风光使您留连忘返,小河口出土的古文物更会使您称奇。
1996年2月,就在距小河口200米处的一个采沙作业区,出土了112件青铜镞。经内蒙古自治区考古专家鉴定,这些文物是距今2500年前的周秦时代所制,另据国家考古专家称,这样的青铜镞在中原地区已有出土,但在北方,特别是在广袤的呼伦贝尔草原还是前所未有的。扎赉诺尔古文化中,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陶器时代均有实物可以考证,唯有铜器时代还无文物实证,这次出土的青铜镞恰恰解决了断代问题。当时专家就断定:那时的“扎赉诺尔人”就已与中原人有了很密切的来往,从而促进了“扎赉诺尔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就在青铜镞出土现场50米处的同一层位中,1999年夏末又出土了一座用桦树皮做棺的古墓。这是一座只有头颅而已无身躯的墓。墓主头上覆盖着一块叠得十分整齐的织锦,已辨认不清纹路及其颜色。这在考古界还是头一次发现。
小河口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的文化自被人们发现之后,吸引着众多的中外名人,或书诗或题词,为她放声高歌。党和国家领导人叶剑英、李鹏、朱鎔基、乔石、布赫、田纪云、邹家华、姜春云……等都曾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有的书诗,有的题词。留下了党的关怀,领导的殷切期望。
国内外的文人墨客更是云集在这里,挥毫书写下诸多不朽的诗篇,已成为“扎赉诺尔文化”的宝贵财富。达赉湖因为它的古老、神奇,而粘附着许多美丽的传说,为后人留下了不尽的畅想,一个个故事如一滴滴甘泉,由小河口流入汇集成了海一样的湖泊。
鸟的王国乌兰泡
郭文发
乌兰泡在烟波浩淼的呼伦湖和碧水幽深的贝尔湖中间,是一个湖水清清、水草茂盛、芦苇丛生的世外桃园,被人们誉为鸟的王国。
乌兰泡一词是蒙古语与汉语的结合。乌兰泡原名乌兰诺尔。乌兰是蒙古语“红色”,诺尔为“湖泊、“泡子”之意。这片土地虽说有70余平方公里,但它阔不如呼伦湖,深不如贝尔湖,相比之下只能是小巫见大巫。称其为“泡子”也就名副其实了。红色的水泡子,水当然不是红的,但这里却有一番奇妙的景观。
在乌兰泡的沼泽地里生长着一种叫“海夹子”的多年生野菜,春天鲜嫩,夏天墨绿,而到了初秋则由绿变红。“海夹子”形似硕大的秋菊弯弯曲曲、勾连成团、遍地火红。每当在晨曦的映衬下更加光彩夺目,这时天红了、地红了、水也红了。就连亭亭玉立的白鹤、体态丰腴的白天鹅、成群结队的白鸥都披上了一层红晕。
这里是一片无人搅扰的净土,没有天敌,没有人扰。茂密的芦苇倒映在水中,悠悠碧水变成了墨绿,百鸟相聚的景观使人惊喜。红嘴白天鹅似一位高傲的公主悠闲自得地在水中嬉戏。偶有低翔的白鸥会像离弦的箭一样射向天空,汇入尖着嗓子“啊--啊”鸣叫的鸥群结队而行。它们另有去处,只不过是在你头顶上凑凑热闹而已。岸边浅水处的湖水清澈透明,波光粼粼,鱼翔浅底。长脚长嘴的丹顶鹤、白鹤、白琵鹭漫步在浅水中。白鹤时而亮翅舞婀娜,丹顶鹤时而引颈向天歌。轻歌曼舞的鹤们争相媲美,笨拙的琵鹭哪有歌舞的才能!只好相互嬉戏着,啄食着浮游的鲜美鱼虾。上百种鸟们互不干扰、互不侵犯,和平共处,无忧无虑地栖息在这寂静的天地里。
难怪百灵鸟叫得最欢、唱得最美。婉转动听的歌声把你带到了如诗如画的仙境中。使你感受到草原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躲在芦苇丛中觅食的文须雀,不时发出“啾啾”的叫声,悠悠扬扬,然而只能闻其声而不见其踪,余音袅袅更使人增加了几多神秘。鸿雁成群结队高声大喊,似乐队的长号,领衔奏出了鸟的奏鸣曲。使这原本寂静的港湾变成了百鸟争鸣的舞台。
鸟的王国,全靠这片神奇净土的养育。鸟的乐园,全凭甘甜碧水的滋润。鸟的王国,使人如醉如痴。鸟的乐园,更使人留连忘返。
幽深的荻港,神秘的芦荡,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众多的鸟类。在294种鸟类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9种,二级保护鸟类43种。
这些珍奇的鸟儿在这块得天独厚的乐土上,是何等的自由,何等的惬意!伯龙先生曾写过这样两首诗,来赞美鸟的王国。
满湖清露拂人衣,荻港深处翠幄迷。
波光粼粼晨曦里,雁鸣鹤舞百鸟啼。
好一个“荻港深处翠幄迷”!盛夏的芦荡似一座青绿色的围帐,确实谜一样的神秘。而到了深秋季节,却别有另一番情趣。
满湖芦花风飘絮,荻港深处拂人衣。
碧水微澜晓雾中,凉秋只闻鸿雁啼。
我没有在深秋季节到过乌兰泡,但满湖飘飞的花絮,不知是轻柔的芦花还是清清的雪花?我想,在万籁俱静人初醒的凉秋晓雾中,不见了白鹤亮翅、天鹅起舞、百鸟齐鸣的壮观景色,只有一泡碧水被秋风吹起的微澜和几声迟飞鸿雁的鸣啼,预示着众鸟休养生息的驿站即将披上银装,等待着又一个春天的到来。
观冰湖捕鱼
郭文发
当第一场大雪纷纷扬扬地降落在呼伦湖上的时候,粼粼波光在缓缓逝去,轻拍的涛声也在渐渐静止。清风携着片片雪花覆盖在冻结的湖面上,银湖笼罩在冰清洁雪的世界中。
严冬来临了,“北国第一湖”的冬季捕鱼开始了。这是渔工最繁忙而又艰苦的季节。每天天还没亮,满载渔工的车队就出发了。当第一个冰眼打下去之后,太阳才随着钻冰机的轰鸣懒洋洋地从浓雾背后迟迟缓缓地升起。
冰上捕鱼的分工十分明细,打眼、下网、走杆、撸绳、绞网、出网井然有序。千余米的冰下大拉网在绞盘的转动中,象银蛇般在冰湖下蜿蜒,走过了幽深的冰湖隧道、探索着鱼群的奥秘。随着网纲从冰湖下缓缓向上提升,网片搜索了冰下10余平方公里的水域,带着滴滴汗水,披着银亮的甲胄、载着渔工的希望,将网兜引出了幽深的湖底。顷刻,一尾尾金丝金鳞的鲤鱼、细皮嫩肉的白鲢、滚成疙瘩的小白鱼就争先恐后的跃出水面、上下翻腾。此时已日过中天。
出水的活鱼让人喜爱,小伙子们捡活鱼、冰面上“晾晒”鲜鱼的场景更是妙不可言。
当扑棱棱的鲤鱼在网兜中跳跃的时候,完成自己工作的小伙儿们没用任何人吩咐就甩掉手套光着双手,在摄氏零下30-40度的严寒中从冰水里将活蹦乱跳的大鲤鱼抓到鱼篓里。透心儿凉的鱼,冻成“胡萝卜”样的手,没能阻止小伙儿们孩子般兴奋心情。他们拖着鱼篓,打着“滑溜儿”飞向车旁,又喊着号儿抛给车上的人,将活鲤鱼倒入车上的大水袋里。手握大板锹的渔工们把摊在冰面的鲜鱼扬开,行话叫“晾晒”。刹那间,在晚霞的映衬下,一幅“银鱼凌空舞飞燕,姹紫嫣红缤纷花”的动人图景呈现在人们面前。此时渔工的心也在飞翔,高扬的双臂携下满湖的斜阳,泼洒在潜游的庄稼上,温暖着寒暮中的银鲤,滋润着鱼工的心田。这才是一首读不完的立体画卷。
灿烂的阳光已经暗淡下来,消失而去。满载丰收喜悦的鱼工在夜幕中踏上了归途。此时鱼工们已经整整工作了13—14个小时,有时会更晚。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1961年到内蒙古自治区巡视时,曾到达赉湖,并书《玉楼春》二阕。其中一阕即是写达赉湖冬季捕鱼的。诗曰:
闻称塞上凉秋后,
池面坚冰逾米厚。
冻云笼罩玉琉璃,
驰道随开车马走。
凿冰齐发捞鱼手,
冰上摊鱼常百亩。
严寒宁肯惜辛苦,
无失池鱼丰产候。
叶老的词清新秀雅,情感深厚。读来颇有身临其境之感。观冰湖捕鱼,不但可以领略“北国第一湖”严冬奇丽多娇的自然风光,体味着渔工的艰辛,而且还能够走进渔工的心灵。情深意重的渔工将会敞开海样的心胸,向您袒露心中的奥秘--冬捕祭达赉。
按照祖上留下的惯例,达赉湖在打第一水冬网前,各网点都要举行一次“祭达赉”的活动。祭祀虽说简单,但很庄重。有的在开网后第一个网眼前宰上一只羊,有的杀上几只鸡,将血和一些祭品投入湖中;在心中默默祈祷。虽说方法不同,其目的是相同的。一是祭奠那些为救工友和惩治不法之徒而献身的烈士;二是希望全体渔工时时注意安全,平平安安的打鱼,期盼有个好收成。 “祭达赉”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