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达赉湖水更纯净
郭文发
作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达赉湖,在国内名列榜首,最近又传来消息说,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第二批国际重要湿地。
达赉湖周围湿地包括湖岸浅滩、沼泽、河流、河谷、湖外水泡以及与达赉湖有关的外围水体和附属水体。是湖区主要的自然景观之一,又是野生动植物资源库和珍禽、候鸟的栖息地。特殊的自然历史条件,孕育了呼伦贝尔大草原上这一著名的内陆湖泊,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至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其中71000公顷湿地被列入亚洲重要湿地名录,成为天然园圃。现已查明在湖畔的草原上、沼泽中,种子植物有448种,其中药用植物150余种,湖水中有30余种鱼类,湿地上有241种鸟类,35种哺乳动物。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丹顶鹤、白鹤、白头鹤、黑鹤、大鸨、金雕、玉带海雕、白肩雕8种。二级保护鸟类有白枕鹤、灰鹤、白琵鹭、大天鹅等36种。蒙古高原特有黄羊在保护区内也有分布。
鹤是天堂上放飞的仙子,在蓝蓝的天空自由翱翔;鱼是龙宫中的精灵,在清清的湖水中畅游。蓝天、碧水使得达赉湖的生态系统千百年来得以平衡,成为中国北方草原上一颗晶莹闪亮的明珠。
有灵性的仙鹤,传书的鸿雁,一年一度都要踏上遥遥征程,在中、俄、蒙三国的自然保护区内奋飞往返。它们捎去达赉湖的空灵、澄清,衔来了异国他乡的万种风情。中国、蒙古、俄罗斯,达赉湖、达乌尔、达乌尔斯克,在鸟们辛劳的探寻中,在人和自然的交融里,经中国、蒙古、俄罗斯三国政府批准,共同组成了CMR达乌尔国际自然保护区。
神奇的绿色净土,清澈甘甜的湖水是珍奇鸟类和野生动物生存的乐园。就连大洋彼岸的美国俄勒冈州玛洛尔国家野生动物庇护地也与达赉湖自然保护区结成了姐妹自然保护区。
达赉湖自然保护区已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腼腆少女,而今已名扬四海为世人所瞩目。
然而,有专家警告说:虽然达赉湖风光秀丽、景色迷人,但水质“已有轻度有机物污染”,将不利鱼类繁殖和生长。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不外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有机物污染”主要来自湖周围自然环境及草原植物枯烂,而大量的还是来自人为的因素。专家列举了污染源主要有周边生活废水及小型工厂的少量废水、海拉尔河水倒灌时带入的部分污染物、捕鱼作业车船的汽柴油、矿产资源开发和工业发展的破坏和污染,加之旅游人员的不断增多,部分旅游人员环保意识差而随手丢弃的生活垃圾等。笔者认为,人为的对达赉湖围湖筑坝的所谓改造,不但有促使达赉湖水质恶化的可能,而且还破坏了湖鱼种类的平衡。
然而,事物总是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经过人们的不断努力,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更多的注重了达赉湖及其周边生态的平衡,在达赉湖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之后,管理得力,开发合理,达赉湖水会更清更纯,鱼会更肥,鸟会更美。一个名副其实的“惟一未受污染”的北方第一湖的立体画卷将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冰清玉洁达赉湖
郭文发
银湖初雪
当第一场纷扬扬的大雪降临草原的时候,朦朦胧胧而又神奇的景象犹如高超的写意画家挥动着画笔,在天空和草原的大画纸上尽兴涂染。随着冷风的吹拂、雪花的飘落,湖面上粼粼波光在缓缓逝去,轻拍的涛声也在渐渐静止,取而代之的是,从深远的湖心中不时传来的细碎、清脆的咔儿、咔儿声。轻风犹如一位畅展长袖的少女,正踏着匆匆的脚步从湖面走来,携下朵朵飘飞的雪花,编织成片片纯白的雪毯,轻轻覆盖在冻结的冰湖上,身后留下满湖柔软的银白。
沉寂的千里银湖笼罩在冰清雪洁的世界中,进入了漫长冬眠的梦乡。
冰湖奇峰
当狂风携着“嘎巴、嘎巴”的寒流,发出凄厉的呼啸掠过湖面的时候,冰湖深处不时传来阵阵沉闷的“隆隆”巨响。霎时间,整个冰湖陷入天昏地暗的剧烈震荡之中,刚刚结冻的湖面立即被吹开一道道纵横交错的裂痕。一场惊心动魄的场景出现了。破碎的冰凌相互拥挤着,湖水与冰凌相互撞击着。水由冰下喷涌而出,形成冲天巨浪,冰随巨浪冲刷而起,被抛到冰面上。无数根尖锐而又高大的锯齿型冰柱竖立在冰湖上,千万块坚硬而又光滑的冰镜重叠在一起,冰柱和冰镜犬牙交错地相拥在一起,堆积成一座座奇峰。
风停了,浪静了,被撕裂的冰湖又合拢了。狂风吹聚起的奇峰傲然挺立着,为这千里银湖平添了更加绚丽的景观。陡峭的冰岩,险峻的冰峰,晶莹剔透,没有一丁点儿人工雕琢的痕迹。冰凌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色彩斑斓的星光,像万粒金沙,似千块碎银,耀人眼目。似有天在晃动,人在游动之感。畅游在冰凌嶙峋之间,置身于奇峰林立的冰湖之上,似乎又走进了一个流光溢彩的童话世界里,使人留连忘返。
难怪人们会发出情不自禁的赞叹:妙,实在是妙!大自然巧夺天工的造化,才尽显出严冬北方第一湖奇丽多娇的风光!
冰湖日出
严冬,北国冰湖的日出前景黑暗,远处浓重的云团像铅一样凝重,要不是早起捕鱼的拖拉机射出几束昏黄的灯光为湖面增添了些许光亮,简直无法使人辨认方向。低垂的云团不知是受到拖拉机灯光的搅扰,还是泼墨画家泼洒的浅墨洇湿了画纸,云团的边际在不断向外扩张,灰蒙蒙一片。层层叠叠,阴暗相背,浓淡适宜。
当高天的边际露出一丝灰白色光亮时候,太阳才懒洋洋地从浓云背后抛出一道细细的、红红的闪亮的金线,透过仍是灰蒙蒙的天际,冲开不断蒸腾的晨雾,密接起来,融合起来,慢慢形成一片桔红。太阳仍被条条金丝银线牵扯着,像一位忸怩的少女,刚刚露出云头,迅速即又躲藏在青黛色的云后,时隐时现,迟迟缓缓的不愿升起。
沸腾的溶液还是抛溅下来了,火球般的太阳慵惰地升起。虽然她驱散了缠绕在身边的迷雾,但仍像熔化了一样,粘连在冰湖上,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晶光耀眼。扯不断,拉不断。冰湖托起浓重鲜红的溶液,红日粘着燃烧的冰湖,浑然一体,璀璨夺目。真有心旷神怡之感!
诗人笔下那种“喷薄而起,跃然而出”的壮观景象,似乎与达赉湖严冬的日出无缘。但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冰湖日出,却另有一番情韵。
冰湖捕鱼
大拉网在冰湖深处像银蛇般蜿蜒,它走过了幽黑的冰湖隧道,探索出鱼群生活的奥秘,随着绞动的网纲从冰湖下缓缓向上提升。此时,出网眼前只能听到工长“左边,快!右边,使劲!”的简短喊话声,除此则是一片沉静。
长龙似的网片带着滴滴汗水,披挂着银亮的甲胄,载着渔工的希望将网兜引出了幽黑的湖底。顷刻,一尾尾金丝金鳞的鲤鱼,细皮嫩肉的白鲢,滚成疙瘩的小白鱼,就争先恐后地跃出水面,上下翻腾,妙不可言。扑扑楞楞的鲤鱼跃得最快,跳得最远。蹦到冰面上的,马上就会挂上一层亮甲。渔工们此时都乐了!他们扔掉手套光着双手,从冰上水里将鲜活的大鲤鱼抓到鱼篓里。透心凉的鱼、水,冻成“胡萝卜”样的手,没能阻止渔工们孩子般兴奋的心情。小伙子们拖着鱼篓,打着“滑溜儿”飞向车旁,又喊着号儿抛给车上的人,将活鲤鱼倒入水袋中。
4名手持“抄捞子”的渔工,将鱼从网中捞起抛在冰面上,手握大板锹的人们再把即将冻硬的鲜鱼扬开。行话讲这叫“晾晒”。刹那间,在晚霞的映衬下,一幅“银鱼凌空舞飞燕,姹紫嫣红缤纷花”的动人图景呈现在人们面前。此时渔工的心也在飞舞,高扬的双臂携下满湖斜阳,泼撒在潜游的庄稼上,温暖着寒暮中的银鲤,滋润着渔工的心田。这才是一首读不完的主体画卷……
灿烂的阳光已经暗淡下来,消失而去。满载丰收喜悦的人们,在夜幕中踏上归途。
初登贝尔号渔政船
佚名
我们采访组从7月15日出发,沿呼伦湖西岸经贝尔分公司环绕一周,于7月16日晚6时到达呼伦湖东岸乌都鲁分公司。为采访贝尔号渔政船,我们决定天黑前赶到船上,晚间在船上过夜。下车后马上让邓永财主任与大船联系,几分钟后船上回话,让邓主任开车把我们送到乌都鲁沙尖子,同时贝尔号渔政船派两只快艇去接我们。这样我们在他们接送下晚上7点左右到达船上,在距船还有几百米的时候,我们就看到船上的同志都站在甲板上向我们招手致意,象是迎接远方来的亲人。因我们采访组有两名扎区电视台的记者,船上的同志以为有女同志,都穿上长衣裤迎接我们。上船后一看到我们全是男同志,他们又脱掉长衣裤在船上乘凉。晚餐他们用船上最好的饭菜招待我们,一个鱼坯子,一个炖土豆。我们去的当天天气特别热,气温在零上30℃左右,晚上10点多了同志们还迟迟不愿进船仓睡觉,原来船仓里不通风,又闷又热,喘不过气来。我们进船仓的第一幕是看到几位同志抢桌子,船仓中央有一长条桌,桌子上方正对着天窗,这是船仓里唯一通风的地方,大桌子上睡觉是最理想的位置,几位较胖的同志都在抢这张桌子……
本想第二天乘快艇到渔政管理现场,去拍几个镜头,可天不作美,后半夜竟下起了大雨,一直下到下午5点多钟,只好在船上进行口头采访。
贝尔号渔政船是由渔业集团公司派遣,在禁渔期间驻扎在呼伦湖腹地嘎达板辛附近水面上的,由于附近一带多是芦苇丛生,私捕滥捞猖獗地段,这只渔政管理队伍是由机船、艇队、质检科和生产科4家12人组成。配有两只快艇,一辆给养车,是5月4日驻扎在此地的,管理范围有500平方公里水面。他们每天早出晚归,收鱼网,缴船只,清除地下窝棚,一个个晒的又黑又亮,天热时晒掉一层皮,天冷时穿上大衣冻的上下打牙,特别进入夏季蚊叮虫咬,浑身上下起大包。有时蹲坑一蹲就是一夜,烟不敢抽,话不敢说,真有点在战场上的味道,最使他们难忘的是在芦苇荡里趟船,一些私捕鱼者,将船沉到水下隐藏起来,为清除隐患,同志们只好穿衩在水里趟船。因芦苇丛中多是泥塘,一走就是几个小时,加之吃饭不定点,一个个累得筋疲力尽,趟到船后往上抬船也是相当费劲的,因船下被淤泥嘬住,但无论如何他们也要把船整上来,在他们中间有好几位同志患有风湿,糖尿病和腰间盘突出,而且每天都在水里阴冷、潮湿,有时浑身上下衣服都湿透,但他们始终坚持工作,没有丝毫怨言,在他们中间有的同志一个多月没有回过家,同志们开玩笑说:“连媳妇什么模样都忘了。”用他们的话说,好天出去搞渔政还满有意思的,就怕风雨天,一遇风雨天10多个人,只有船仓10几平方米的空间,有一台电视还收不到图象,唯一的娱乐就是打扑克,打上一阵就没意思了,所以只有睡觉和吹牛皮。
贝尔号渔政船,虽说是临时组织的一只队伍,但他们团结一致,密切合作,是一支拉的出,打的响的队伍,从5月4日到7月17日,他们共收缴船只110条,鱼网8万余米,围网1300个,胶圈34个,一些私捕者在他们的教育和规劝下返回原籍,狠狠的打击了私捕滥捞人员的嚣张气焰,有利地保护了呼伦湖水产资源。
采访结束后,我们特意为船上的全体同志拍下一张合影照片,7月17日天黑前乘快艇在风浪中返回乌都鲁分公司。
风景与风景之外
佚名
草原:在风声中安静地归来
1301次北京—满洲里,全长2160公里,行程跨越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五省二市。这不是我所坐过最长的一次火车行程,但却是最陌生的一次,沿途的北方大地的景象,陌生又亲切。
大片大片的绿色原野,人烟稀少,亮晃晃的白铁皮的平房,象可爱的玩具,散落在广阔的大地上,灌木枯枝编成的篱笆围住一个个小小庭院的朴素的温暖。房顶上有多个烟囱,让我替圣诞老人担心,在平安夜里他也许会糊涂,不知道该从哪个烟囱下去送礼物。过大庆时是早上5时许,金黄色的阳光已经灿烂地照耀在绿野之上,黄色的钻井机象在给大地磕头,缓慢地规律地磕头不已。绿色平原上不时有一大片的沼泽掠过视线,丰茂的矮芦苇在微风中摇曳,耳边就响起那支歌:走过那片芦苇坡,你可曾记得,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那个热爱鹤的女孩,是否就走过这里呢?
当火车一过宾士,开始出现草原的景致,心开始剧烈地跳动,啊,梦中的草原,我终于归来,仿佛是回到故乡的心情。车窗外疾速而过大片碧绿的温柔的草坡,开满金黄色的花朵,想象自己象一匹马欢快地奔跑在广阔无边的绿色草原上,再没有任何羁绊,自由地奔跑呼喊,一种原始的激情在心中回荡。开始唱那首《蓝莲花》: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自由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我的心了无牵挂。……
到达海拉尔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多,走出蒙古包风格的小小站台,广场上明亮的阳光如水一般倾泻在眼前,心情如风般轻快。晚上九点多,走在宽阔的城市街道上,商店多数已经打烊,去找吃晚饭的地方,有一点茫然,询问路边的“摩的”师傅,他说这个时间只有吃烧烤了,在二中附近的一个小巷子里的那家烧烤味道很地道。依他的话去找到那里,果然生意非常旺,要了一大扎冰冻的海拉尔鲜啤,和着烤肉串、煮羊骨一起吃,让我这个南方女子感觉非常豪气。
吃完出来,已经微醺。仰面是一天灿烂的星光,而天边那一轮即将圆满的硕大月亮,也毫不逊色,真是星月交辉。沙地被照得雪样白,空气微寒却格外清新,整座草原之城已经陷入温柔的梦乡。街道上空旷无人,唯有广场中央的那组铜质雕塑群仍在碧绿的灯光照耀下,如蒙古姑娘翩翩起舞。不禁踏歌而行,唱起了《草原之夜》,美丽的夜色,缠绵婉转。
当我踏上这片辽阔的土地,当我真正置身于这片安静广阔的天地,当我举目四望,四周只有秋香色的草地蔓延至天际,当我于风声萧萧之中真的面对我向往已久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我的心竟然被阵阵袭来的伤感刺痛。
呼伦贝尔大草原这片原本是中国最原始最美丽的草原,如今因为过度放牧、开垦和气候干旱,已经沙漠化严重。脚下的草长得干秃秃毫无生气,不是那种碧绿的颜色,却是黄色和绿色混合出的秋香色。风声萧萧,伫立于金帐汗部落的草坡上,围绕着这片草原的清亮的摩洛根河,如今已经消瘦如衣带。天依旧苍苍野依旧茫茫,却不再见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草已经很低很低,连脚面也盖不过,因为禁牧连牛羊也看不见。我为草原感到悲哀。这不是我梦中的草原,不是我向往的故乡,它,那么苍凉,那么荒凉,仿佛被荒废被遗弃,静默地看着它,默默无语,已经没有欢欣狂野的心情,没有放纵奔腾的情绪。
躺在小小的名叫“土罗子”的蒙古包里,仰望削得长长尖尖的木头搭起的穹庐,帐篷外的风声渐渐呼啸如奔腾而过的骏马。夜是如此的深沉,天空里一定盘旋着大圈大圈的乌云,酝酿着一场早该归来的雨。清晨三时,雨点打在帐篷上清晰可闻。心开始欢喜,久违了一整个夏季的雨终于来到这片草原,它一定能给草原带来生机和活力。躺不住了,起床,外出,顶着寒风细雨,去和我的呼伦贝尔草原道一声“早安”。
草原湿淋淋的,开始泛起层层的淡淡的绿意。空气中弥漫着青草清香的甜美的气息,踏在潮湿的草地上,水珠渗透进脚趾里,湿湿凉凉的,非常新鲜。信步向摩洛根河边走去,黑色的马匹呼啸着从身旁过去,似乎也在为这场雨水的到来兴奋不已,直身站立于马上的蒙族小伙子英俊的脸庞象梦一般地向着远方逝去。……
风声里似乎依稀听见昨日黄昏时分,篝火晚会上的马头琴演奏的乐曲悠扬飘荡,在这个细雨的草原之晨,在这个我试图归来却注定要离开的精神故乡。
湖泊:在激情中安静地睡去
呼伦贝尔草原带给心灵的震撼与悲凉,还存在于心底深处,透过火车车窗用依依的目光与它道别,向着边境城市满洲里而去。沿途很多地表已经无情地裸露出来,形成沙漠的样子,没有草,没有绿色,没有雨水,一片荒漠。有一段路,出现了成片的枯树林,枝柯纤细秀美却光秃无叶,苍白的细细的枝桠齐齐向天空伸去,如同一种生命的等待,等待着绿色等待着雨水等待着生机,等待等待等待……
满洲里的夜色是华丽寂寞的,晚上十点已经行人稀少店铺打烊,寂静的宽阔的街道可以听见自己的足音清脆。街两旁高大的俄式建筑非常崭新,还有专门的灯光影射在这些建筑体上,照出它别致的哥特式的尖顶或者俄罗斯风情的拱形圆顶,象我以前讲的童话故事里的异域城市一样。白天人潮汹涌的旺泉市场、世纪广场、北方市场现在都沉入了睡梦中,只有飘荡在其间的“老毛子”的那种体味,还若隐若现。
从满洲里坐了小巴士到扎赉诺尔区,再打的前往遥远的呼伦湖,在正午的强烈的日光下被晒晕了头,被一路的灰尘迷蒙了眼睛,然后看见了一大片望不到边际的海青色的湖泊,这就是著名的呼伦湖,又名达赉湖,这是北方最大的一个淡水湖泊,面积有2339平方公里。但湖没有带来想象中的震撼,因为它的四周并非是想象中那碧绿的草原直铺进湖水里,也许过去曾经是那样的,但如今呈现在眼前的呼伦湖,只是一个望不到边际的面积够大的普通湖泊。
带着抑郁的心情躲进呼伦湖渡假村,感觉到夏日的炎热蔓延进了这个有着整面落地窗户的观景房间里,直扑向心中。酷热的日头下,很多的喧闹的人群在湖边游泳、戏水、烧烤,甚至乘坐快艇游览。这些一幕幕的场景令我更加沮丧,心情低落。终于黄昏的暗金色的光线透过重重帘幔悄然进了房间,掀开帘幔偷偷看了看窗外,停了整排的小车已经开走了,喧闹的湖畔已经安静下来。
下楼,沿着水泥铺的小路往湖边去,远远看见几个白色的蒙古包,走近一问才知道这只是餐厅,不提供住宿。顺着湖边走,辽阔的湖水呈现出淡青色,远处的天空是胭脂红色,湖面空阔辽远,无遮无碍,水纹如绸缎微微地起皱,如此温柔安静的湖水,在夕阳的余晖中,才开始显露出它本身的魅力,有种令人灵魂安定的美。日落下去,微微的凉意随风而至,天空清澈透明,湖水沉静柔美,两相映照,整个湖区犹如琉璃世界,晶莹透亮。心中的烦躁和抑郁已经随风散去,庆幸留下来慢慢体会这片湖天的美丽。湖边的沙滩上船已经整齐地搁置起来,烧烤摊生意在晕黄的灯光中逐渐兴旺起来,飘来烤肉串的香气。
夜逐渐沉淀沉淀,暗黑的湖水,暗蓝的天空,在寒气渐起的凉风里等待月亮的出现。今天刚好是十五。东边的湖与天的交界处。天空逐渐明亮,是暗红色,越来越亮越来越红,再次看看时间,疑心自己被汽车颠湖涂,被酷暑弄懵了,这不是日出的景象吗?怎么回事?但天际继续明亮火红,直到那一刻,一轮暗红色的硕大无比的圆圆的月亮跃出水面,才终于证实了我的等待是月亮而非太阳。
湖边的人都欢呼起来,这情形好象看日出,真的太像了!这是最北方的一个湖边的月亮升起的时刻,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时刻。月亮越升越快,穿越层层的乌云,来到湖的上方,颜色由暗红色转变成红黄色,照在湖面上形成一道狭长的银色的道路,银色的路也随着月亮越升越高,变得越来越宽,变成了银色的面。
迎着凉爽的风,对着银光闪闪的湖水,不禁放声大喊起来,歌唱起来,舞蹈起来,把原本应该释放在草原的激情,全部献给了这美丽绝伦的湖与月,直到被越来越浓的寒意逼回到房间,拉开帘幔,把椅子搬到落地窗户前,此时,整个呼伦湖区已经进入午夜寂静的睡眠时间,听不见任何的声音。而月色如许美丽动人,银盘一般照耀在湖面的正上方,湖面上波光闪闪,夜是如此沉静,月是如此圆满,心是如此激动,开始诵读叶芝的诗:……采撷太阳的金色苹果,采撷月亮的银色苹果,直到时光都不再流过……这一刻的时光已经永驻,美丽已经刻骨铭心。
“月亮用银色的古老文字向人们述说,一个古老的故事,关于那不存在的国土,在那里我们的愿望得到奇妙的满足。……在月光的露水中,我的生命有过高烧的幻觉。……月亮纺着花朵所喜爱的奇迹般的织物,月亮编着罩住一切生命的美妙的网……而所有的花朵期待那月亮之吻,于无边的渴望中。”我喜爱的芬兰女诗人索德格朗也一样痴迷月亮,她生长的地方也是被誉为千湖之国的地方,能够想象她也曾经这样漫步、沉浸于湖边的美丽的月色之中,不能自拔。她在诗中述说:月照的晚上,清亮的白银和夜蓝色的波涛,无数闪耀的浪头此起彼伏,阴影沿着道路降临,岸上的灌木丛悄声细语,黑色巨人在他们的要塞守护白银,深入于夏日之中的沉寂,睡眠与梦----月亮滑过大海,皎洁的月光滑过水面。……
因为深爱而无法离去,因为痴迷而不能入眠,没有合拢落地窗的帘幔,一任银色的月光洒满房间,激情荡漾的心灵怎会轻易安眠,当眼睛终于倦怠地合上,在一片自然的安静中沉沉睡去。
森林:在大雨中安静地醒来
从满洲里出发已经开始下起雨,虽然沿途的风景已经不再陌生,但因为这雨,一切有所不同。久旱的草原终于返青,当火车经过博克图附近的牧场时,雨雾中的牧人穿着雨披,逍遥地伫立于青翠的草原之上,不远处的牛羊畅快地吃着美的青草,山坡在雨中静静地卧着,森林成片地蔓延,红松笔直地伸向灰色的天空,牧区的房屋和篱笆,看上去好象欧洲某个不知名的小镇,有着安静、朴素的温婉情调。
一路上有雨水相伴的旅途,开始平添了清新的意味。因为不甘心呼伦贝尔草原留下的荒凉印象,所以选择了扎兰屯这个小站停留。听火车上的蒙族大哥说,扎兰屯的含义是美丽的河。等来到秀水山庄,爬上了卧牛山,看见了那条婉转围绕着扎兰屯小城的雅鲁河,才相信这个大哥的话果然不错。从卧牛山上眺望扎兰屯,这个朴素美丽的森林小城,那么安静地陷藏在绿荫之中,非常可爱。
秀水山庄里有大片的草地和湿地,草青树绿花黄,一派非洲草原的景象,更为奇特的是有很多的黑色大蝴蝶,常常不经意地撞到身上来,似乎喝醉了酒不辩方向。忍不住采了两朵小小的黄色雏菊,看它们那脉脉无语的可爱模样,似乎每一朵花都知道一个秘密,而森林守护着它们的秘密,直到永远……
午后来到扎兰屯市里著名的吊桥公园,雨不期而至。这座吊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至今仍在使用,桥两端为四尊高大的汉白圆柱,两根巨大的铁索链从柱顶孔口穿过,形成弧形,42根细铁链同桥身和主链相连接。这种吊桥的风格是当年苏联人仿欧式桥梁建造的。桥面铺着木板,走过时微微晃动,很有情趣。但这只是吊桥公园的一个引子,等走进了那如同原始森林一般的园区,这里才是整个公园的精彩篇章。
雨越下越大起来,雨水打在层层叠叠的树叶上,发出各种各样的声响,汇集起来好象一支交响乐。而茫茫的森林里看不到一个人,那种无人的空寂和雨声的热闹对比,几乎令人疑心已经远离世界,被隔绝被陷在了一个遥远的只有森林的地方。那些已经有百年历史的榆树、柞树、红松都枝繁叶茂,树干笔直高大,树叶遮天蔽日,人走在里面仿佛进入了绿野仙踪故事里的小小国度。一边沿着林中小径朝着森林深处走,一边东张西望地想:这样美丽的森林里,会住着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吗?会出现戴着可爱的红帽子的小红帽吗?会有森林女妖和小精灵吗?……却只听到鸟的欢叫声和雨的淅沥声。
夜里的扎兰屯的大街有美丽的路灯光柱,紫蓝色的,路旁的大树上也放置着灯,映照的树更加碧绿,和路灯一起营造了一个梦幻世界。在这样安静的小城美如梦幻般的意境中睡去,即使窗外依然大雨如注,也会有甜美的睡眠。而明日天亮,又将会有一个清新的夏日,在扎兰屯安静地醒来。
呼伦湖:原始的美冰沁的蓝
佚名
深刻记忆里的前奏是几个普通得就像呼伦贝尔草原上其他任何草丘的草丘,只是在远处略略地泛着些蓝,那时我曾怀疑是眼睛被恣意的绿漾出了幻觉,但越过那几个草丘,一片浩瀚的蔚蓝带着醉心的气息毫无顾忌地迎面扑来。
天的蓝,水的蓝,连成了一片。天的蓝上,几缕白云闲庭漫步;水的蓝上,一浪一浪的湖水有节奏地在沙滩上来去自如。呼伦湖,就这样在一片蓝色的簇拥中隆重登场。
原始的美
一望无际的呼伦湖,在微风下轻轻荡漾,灵动的蓝色从眼前一直延伸到天际,在这份自然力量的感召之下,“一碧万顷”从抽象的成语演化成了眼前的现实。难怪呼伦湖又被称作“达赉湖”,在蒙语里,“达赉湖”就是海一样的湖。
天水之间,铺展得一塌糊涂的蓝,蓝色的天,蓝色的水,天上的云与水中的云交相辉映,流云在水上的天空变幻出奇异的云影,又在水中透射出最真实的幻景,若不是天地间的鸟儿不知疲倦地歌舞,若不是河岸边的水草多姿多彩地摇曳,根本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这是来自天地生命间的和谐共处,是最原始最坦白的真情。
“呼伦”在蒙语里是“水獭”的意思,因历史上湖中盛产水獭而得名。这个镶在草原上的内陆湖,是内蒙古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刻意在湖边找寻了半天,却没有看到一只水獭的影子,于是只能感叹水獭真的只是属于历史而已。不过更吸引我的是那个美丽而古老的传说:草原上的雄鹰贝尔爱上了美丽淳朴牧羊女呼伦,两人为了能长相厮守在一起,就化做了两颗硕大的明珠,镶嵌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从此,这里有了辽阔的呼伦湖和贝尔湖,人们也就把这里称做呼伦贝尔大草原。我相信,正是因为拥有了生动的前世,如今的呼伦湖才会如此灵动,也才会让所有见过它的人为它心动。
冰沁的蓝
不到呼伦贝尔就等于没到过内蒙古,没到过呼伦湖就等于没到过呼伦贝尔,而夏天是呼伦湖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白云如莲花般盛开在湛蓝的天空上,变幻多姿得出神入化,刚刚还是大气磅礴气势汹汹,瞬时却又天高云淡只余云丝数缕,像永远在变化的风景般,在蓝天这个大幕布上上演一出出永不重复的瑰丽大戏。
湖边的沙滩并不是细沙,而是碎石,虽然呼伦湖气候温凉,在仲夏的天气里已然凉爽有加,但石子在阳光炙烤过后还是微微有些发热。但是踏入湖水,却是出乎意料的清凉,毕竟是北国高原,这时竟然还能带来一丝寒意。阳光透过云层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微风掠过霎时满湖银色的星星点点熠熠生辉,于是就这么小心翼翼地踏过去,如跌落进一片浩瀚的星空。
呼伦湖虽宁静,却并不同于沉寂,正如生动的夏一样,湖的另一边忽然间的迷朦提醒了我这一点,抬头,太阳在瞬间已经被遮盖得严严实实,没有给我任何来得及欣赏由远而近的雨和云的机会,雨雾已经没有商量地倾泻过来。眼前的呼伦湖已经完全融进了雨雾中,清白色的世界包围着一切。
雨停了,浓重的乌云拽着迷朦的雨幕飘向天际。走出躲雨的遮阳棚,在渐露头角的阳光里尽情地舒展了一下腰身,嗅一嗅空气中弥漫着雨水带来的草原的味道,原来,夏日也可以如此轻盈畅快。
趟着冰沁般的湖水,低头细数着湛蓝湖面上云彩的千变万化,突然觉出一股沉静的力量,默默地轻轻地流过,但很安心,很踏实。感谢呼伦湖,给了我一个没有纷争、没有喧嚣、没有烦恼、没有酷热的夏季,难得的沉静和清凉。
抬头,云依然在变化,天的蓝依然接着水的蓝。微风掠过,时间流淌地没有痕迹。
在沉静里,爱上呼伦湖,爱上夏日里这片蓝。
看看达赉湖
佚名
假如你是一位异乡人,那么,当你来到满洲里,应该先去看看达赉湖。达赉湖,已为这座北疆边城涂抹上了永恒的亮色。
看看达赉湖,它是北方的湖。它有着典型的北方性格:粗犷、朴实、自然。达赉湖不同于南方的湖,它没有南国的湖水那般低回婉转,那般百结愁肠,那般顾盼生辉。它只是苍苍茫茫,它只是浩浩荡荡,那两千多平方公里的水域里汨汨流淌着的是满腔豪放的北方激情。即使是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达赉湖的清澈幽深里也极少藏有温柔的眼波。那一刻它平静,但平静的表象之下潜藏着激流;那一刻它安宁,但安宁的深处正酝酿着风浪。而风起浪涌的时刻,那咆哮奔腾的湖水卷起了千重波万层浪,发出了众马嘶鸣的声响。这哪里还是湖?这分明是海,是海的气势,是海的风骨。据资料记载,达赉湖蒙语为“达赉诺尔”,意为“海湖”。像海一样的湖,正是达赉湖。
看看达赉湖,它是草原的眼睛。假如没有它,呼伦贝尔草原该有多么逊色!据资料,达赉湖已有一亿多年的沧桑变迁史,《山海经》中对其有最早的记载。在那么漫长的岁月中,达赉湖历经了多少潮涨潮落,见证了多少真真假假,我曾在一个星光满天的夜晚坐在达赉湖畔,幽微的夜色中看不清达赉湖水,但我能听到它,能感觉到它。那湿润的气息,那沉闷的声响,仿佛是一种诉说,一种自远古开始的诉说,诉说着草原沧桑沉重的往昔。关于生活在达赉湖湖畔的蒙古族牧民的那些古老忧伤的故事,曾被达赉湖水深深记忆。如今它们就如一首首歌谣,被达赉湖轻轻哼唱着……枕着一湖星光入梦的达赉湖,就那样把许多生命的忧喜过往深深地沉在它的梦里悠悠流淌着,流成千古的寂寞。
看看达赉湖,它是打开的书。每到夏季,无数中外游人纷纷涌到它的身边,作为内蒙古的第一大湖,达赉湖已声名远扬。避暑的人来了,观光的人来了,想一饱口福的人来了,甚至于想借助它激发灵感的人也来了。人们爱它不曾被污染的清纯,人们爱它有着夏日里难觅的清凉。沿着柔软的沙滩,沿着人工修筑的景点,人们争读达赉湖湖光峰影相映的自然风光,读那令人心旷神怡的“鸥岛观鸟”,读那引人无限遐想的“湖中柱石”,读那鬼斧神工的“老虎嘴”,读那妙趣天成的“象鼻山”……人们还读着达赉湖丰富的自然资源。这里是鱼的天下,这里是鸟的乐园。有三十多种鱼二百多种鸟在这里生息繁衍,具有地方风味的“全鱼宴”使无数游人赞叹不已。一年又一年,伴着马头琴悠扬的旋律,达赉湖展开书页迎送着来自四方的目光,任世人把它古老的昨天和文明的今朝一一浏览。
看看达赉湖,感受一次震撼,接受一次征服。别介意你只是它匆匆的过客,别担心你疾行的脚步把它的长梦踏醒。来吧!来看看达赉湖吧!今朝把它的无限风光尽览,明日它会成为你记忆中永恒的诗篇。

|